010-5651 8018

新奥

公司新闻

COMPANY NEWS

公司新闻

陪跑11年回报近百倍,Moderna投资人为什么能成功?中美医药投资有哪些差异?详解美国四类投资模式 来源: 发布时间:2021-02-19 13:53:42 返回列表
       Moderna Therapeutics这家新冠mRNA疫苗研发进度最快的企业,在2020年光芒四射,备受瞩目。Moderna成立于2010年,是mRNA药物开发领域的先行者。公司在mRNA 新冠病毒疫苗的重大突破,不仅满足了当下急迫的社会需求,也开创了mRNA产业化的新时代。
       随着Moderna的大红大紫,背后陪跑长达十余年的早期投资机构Flagship Pioneering浮出水面。2010年,专注创新技术的投资机构Flagship Pioneering将Moderna纳入自己的孵化体系;2011年Moderna开始正式运行;2012年Flagship持续追加注资;2013-2017年Moderna走向市场公开募资,共募集超过26亿美元;2018年Moderna纳斯达克IPO,发行估值75亿美元;至今Moderna市值已高达623.16亿美元。
       Moderna的成长,一路都有Flagship的身影。公开数据统计Flagship在Moderna孵化和成长过成中总计投入约5000万美元。虽具体的收益已不可考,但以目前Flagship作为Moderna的第二大股东,持有约48.6亿美元(7.80%)股份来看,Flagship确实是最大的赢家。
       Flagship和Moderna的故事,让给我们看到资本早期投资/孵化的一种全新模式。国内也有越来越多的投资机构聚焦早期投资/项目孵化。如何布局和操作此类项目已经成为投资人重点关注的策略方向。
        IT 桔子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2011 年至 2020 年早期投资(包括天使和VC)比例由85%急剧萎缩至不足 50%。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随着新创业项目的持续减少,优质标的持续萎缩;一方面过往天使投资机构的成绩可能不及预期也是很大的影响因素。
       此外,早期投资活跃机构越来越少,头部分化十分明显。在一级市场机构不断出清的过程中,机构的分化已经从「二八原则」上升到「一九」,意味着早期投资九死一生。
面对上述困局,早期投资/孵化是否还能继续进行?如何继续进行?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当前生物医药投资面临的困局,美国在2000年左右也出现过。在生物科技股泡沫期、早期项目和成熟项目无法衔接的换挡期,美国投资机构经历多种模式探索,最终验证早期投资/孵化的可行性。
       国内创新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紧追欧美体系,技术体系之外,欧美的模式对国内也有一定参考价值。对比中美两国的早期投资/孵化模式,希望可以获取可借鉴的经验。
01 四种美国主流投资模式
       美国主流的四种模式为孵化器/加速器模式、资本&创造模式、平台控股模式、权益购买模式。四种模式的定义边界并不十分清晰,部分模式也会交叉存在。
第一种:孵化器/加速器模式
       孵化器/加速器模式以政府拨款和资助引导为主,通过联邦政府和各级州政府的支持,实现创新项目的孵化/加速,项目具备一定雏形后再开始市场化融资。
       美国一直是全球生物医药技术的高地,也是最早制定生物技术发展战略的国家。早期主要以政府孵化为主,在1985年美国就在政府的引导下于马塞诸州成立了第一个生物孵化器。目前,该模式已采取将传统孵化器的功能与风险投资紧密相结合的方式,形成一套市场化运作体系,其中以硅谷创业孵化器Plug and Play为代表。
       Plug and Play早期以孵化科技型企业著称,为企业提供办公地点和资金支持,并与大公司合作聚拢生态资源,服务孵化企业。投资以种子和天使轮为主,少量A轮项目。资金支持根据项目特点,分别投入几十到几百万美元不等。
       Plug and Play的Health板块自2015年启动以来,已在全球加速孵化超过300家医疗领域的初创公司,与超过30家Big-pharm建立合作关系(如Amgen、Merck、Roche、Bayer、Sanofi等),并投资超过80家企业,被投企业多为诊断和医疗服务方向,生物医药板块较少。已于2016年正式来到中国,北京、上海、重庆多地设立孵化器。
第二种:资本&创造模式
       广义的资本&创造模式我们界定为资本+科研共同创业的模式;狭义的资本&创造模式是知名的“Venture Creation”模式。
       美国生物医药创投圈、产业圈和科研圈联系紧密。投资人往往既是科学家又是产业人士,既是企业管理者又是金融人士。资本+科研共同创业的模式也是最常见的模式。相比之下,“Venture Creation”模式资本对项目的把控度更高,项目也更依赖资本的主导作用,通常是由资本提出“需求”,经科研论证可行之后,资本持续推动项目进展的模式。
       “Venture Creation”模式最典型的代表是Flagship Pioneering。Flagship Pioneering采用提出假设、科学验证、组建项目、项目独立的四步验证的漏斗式商业模式。首先于内部提出多个问题和假设;通过与外部专家和科研人员的沟通探讨及验证可行的假设,一般投入几十万到几百万美元;Flagship大量资金支持可行的假设并落实组建项目,也可高达千万美元;项目达到阶段性里程公开市场化募资及IPO,在此阶段Flagship对项目的持股比例依然可高达50%,有绝对控制权。
\
       这种模式对组织者的要求极高,不仅需要选择适合创新的大方向,还要对细分技术赛道及相应领域有深刻的认知,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各种资源整合的能力。Flagship在运作的过程中并不是单一组织者负责全部项目,而是采用几十人的团队共同研究探讨的方法。
据披露Flagship成立至今已经成功孵化了100多家科创企业,总值超过300亿美元。代表企业有Moderna Therapeutics、Rubius Therapeutics、Evelo Biosciences、Denali Therapeutics、Syros Pharmaceuticals、Quanterix等。
第三种:平台控股模式
       平台控股模式偏重成果转化,顶层设计平台控股公司,下设不同领域的子公司。控股公司具有服务属性,设有临床、注册、行政等公共职能,能够实现资源的聚集,同时可以统一调配资金和资源,更高效的支持子公司运转;围绕单个疾病或治疗方式成立的子公司,拥有半自主管理权,在研发方面保留生物技术公司灵活、快速的决策机制,把精力更专注地投入到研发。平台公司可以独立上市,成功的子公司也可通过分拆进行二次资本化。
       平台控股模式的代表企业为BridgeBio Pharma,这家最早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而设立的平台型企业,于2019年6月IPO融资3.48亿美元,成为当年最大生物技术IPO,上市首日大涨62%。旗下全资控股公司8家,实控公司17家,代表企业QED Therapeutics、Origin Biosciences、Eidos Therapeutics、CoA Therapeutics和Fortify Therapeutics等。
       BridgeBio Pharma主要研究领域为单基因遗传罕见病,目前公司拥有19条核心研发管线,其中infigratinib已获得FDA的NDA优先审评资格,另有3条管线进入临床III期。
第四种:权益购买模式
       权益购买模式是投资机构从参股角色转化为控股和并购的尝试,因其购买权益的项目多处于临床中后期或已上市品种,将其定位为早期投资/孵化模式并不十分贴切。然后,投资机构通过购买各大制药公司暂停研发的临床项目,组建平台公司以及创立不同研究领域的独立子公司,重新推进项目临床研发流程,进而推进各个不同领域公司的IPO。对于新创立的平台和子公司而言,此种运作方式也可以算作早期投资/孵化模式。
       权益购买模式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是Vivek Ramaswamy创立的Roivant。Roivant所有的子公司均以“vant”作为尾缀。子公司成立的基础是购买各大制药公司暂停研发的临床阶段项目,将项目核心研发人员一同纳入子公司体系并予以股权激励。此模式属于全新的财务投资+项目管理模式。Vivek出身哈佛大学生物系,是华尔街对冲基金的传奇人物。
       目前Roivant旗下有15家子公司,其中6家美股上市,具有代表性的公司有Axovant Science、Myovant Science、Dermavant Science、Enzyvant Science、Urovant Science和Immunovant Inc等。2019年日本住友以30亿美元首付收购Roivant旗下5个子公司,同时获得Roivant的10%股权和收购6个其它子公司的优先权。
\
       早期投资/孵化模式多种多样,上文4种美国模式不能尽述美国早期投资/孵化模式,仅属管中窥豹,作为成功案例供我们参考对比。
       不难看出科研体系的成果转化在美国的早期投资中占有较大比重,科研和资本的结合十分密切。
02 中国医药投资的四种模式
       对国内早期的生物医药投资机构分析画像,国内也存在四种模式,Big-pharm分拆模式、大型资本孵化模式、投创联动模式和科研转化模式。
第一种:Big-pharma分拆模式
       Big-pharma使用自有资金采用上市主体内或主体外孵化,项目成熟后分拆上市,如复星医药-复宏汉霖、天士力-天士力生物、四环-轩竹等。
第二种:大型资本孵化模式
       该模式由大型资本推动,采取多轮支持的方式,定向孵化某特定治疗领域或快速填补国内空白的领域,依靠雄厚的产业资源和专家资源快速推动项目,项目多具有国际化特色,退出途径为国际/香港IPO。如康桥资本、药明康德、礼来亚洲等。
第三种:投创联动模式
       由合伙人主导运行企业,把控项目,协调资源,孵化项目的数量受合伙人精力投入限制,单项目孵化居多,如安龙、杏泽、创响等。
第四种:科研转化模式
       科研转化主要聚焦海外高校华人科研体系孵化,如凯风、峰瑞、双湖等。
       上述4种国内模式的前两种模式是国内主流模式,整体来说项目对资本的依赖度高,团队配置以产业人士居多,缺少科研体系的参与。
03 中美模式对比思考
       首先,中美投资人投资偏好及项目资源不同。
       美国早期项目投资/孵化时更多考虑市场诉求和技术的创新性。FDA每年批准上市的药物中FIC项目约占三分之一,其中80%的项目来自Biotech公司。美国在鼓励基础研发的同时,资本和科研转化密切结合,科研成果的转化是多元化的,各大高校和研究体系资源相对分散。
       国内现阶段早期投资孵化,机构大多财务投资人身份,项目投资以“人”为核心因素,投资过程中对“人”的评价权重往往高于“技术”和“需求”。这与当下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特点相符。
       国内生物医药产业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国外Big-pharm和Biotech从业多年的产业和技术专家归国创业。产业和技术专家资源具有稀缺性,对于国内大多数早期投资/孵化的机构,可遇不可求。从赋能和认知层面,绝大多数早期投资机构不具备孵化的赋能属性,也无法与专业度极高的创业者平等对话。由此导致资源聚集在少数专业度极高的早期投资/孵化机构手中。
       其次,退出渠道不同。
       美国退出途径灵活多变,可通过IPO方式退出,也可通过大公司并购完成退出。
       国内退出途径尚未完成并购闭环,仅IPO可以选择,主要IPO选择地为港股和美国。此外,科创板建立后,也承接了部分项目的IPO退出.
       尽管国内Biotech公司在创新生物医药技术上追赶美国的速度越来越快,但是仍需面对生物医药产业起步晚和基础研究相对薄弱的种种问题。退出途径也相对单一。
       投资机构如何在生物医药投资的时代变革期寻找适合的策略,是借鉴美国的模式,还是走出一条全新的本土化的投资之路,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无论如何选择,“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畏难者。”
< 上一篇:大总结!2020医疗上市公司对外投资减少...  下一篇:保准牛连续三年入选“毕马威中国领先金...>

温馨提示

在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前,请您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为符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合格投资者(即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本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 万元,且个人投资者的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 万元,机构投资者的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或为监管机构认可的其他合格投资者)。前述"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
       如果您进入、访问或使用本网站或本网站内任何网页,即被视为您声明及保证为"合格投资者",并视为您已同意接受本网站所有条款与条件的约束。
       本网站介绍的信息、工具和资料仅供一般性参考。除非另有明确协议,并不构成广告或分销、销售要约,或招揽买入任何基金或其他投资产品的任何要约或要约邀请。
       投资涉及风险,投资产品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或暗示其未来表现,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前应认真阅读相关产品合同,可以寻求适当的专业投资和税务咨询意见。投资者不应该依赖本网站所提供的资料做出投资决策。

如果确认您或您所代表的机构为符合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规定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合格投资者,并将遵守适用的有关法规请点击"确认"键以继续浏览本公司网站。如您不同意任何有关条款,请点击"放弃"键。